路甬祥:建设和谐学术生态

  • 时间:2007-11-27

    ●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有力保证
    ●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环境保障
    ●严格自律和社会监督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日前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是中科院弘扬科学精神、端正科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措施。这两个文件连同近年来已经制定实施的有关规定,既有从更深层次对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等基本理念的阐述,又有分别针对各类科研活动及各类科技人员行为的制度规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
     在这里,我着重就和谐学术生态建设谈几点意见:
     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各界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谐学术生态建设是科技界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要高举科学的旗帜,带头弘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担起向全社会示范创新精神、展示创新成果、传播创新文化的责任,从制度、机制、管理和文化入手,着力构建和谐有序、竞争向上、创新友好的发展环境,形成理念引导、制度保障、严格自律、社会监督的格局,努力成为全社会道德建设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思想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及其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更加紧密、更加复杂,对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提出新的挑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科学道德和伦理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科技界确实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科技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甚至在极少数人中出现了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声誉和创新能力建设,也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科学诚信建设、规范创新行为、开展科学伦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涉及科学家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作风问题,还有单位、科学群体和组织评价科研成果的准则和方法问题,但从根本上看,都关系到科学价值观,是其从思想根源上背离了科学的本来目标和价值。因此,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的根本。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有力保证。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需要科学的理念、正确的引导、严格的制度及社会的监督。教育引导的作用在于启发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和情操,激励大家自觉地发扬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和学风,端正科学理念;制度的作用则在于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科技工作者严格遵守、相互约束,并依此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认真严肃的查处。
     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环境保障。和谐学术生态建设需要有一个好的科技体制机制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给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但是,对于如何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机制,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尚缺乏经验,从而造成了滋生浮夸的空间,甚至发生了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遏制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以及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加快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营造和谐学术生态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严格自律和社会监督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关键。和谐学术生态,重在建设,需要对科研活动和行为作出必要的规范,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严格自律。道德准则也好,行为规范也好,制度保障也好,最终主要应体现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律行为、身体力行上。(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原载人民日报 2007-04-19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