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打破国产电源芯片的技术贫瘠

  • 时间:2016-06-01

1961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复旦大学毕业,在澳大利亚深造5年,担任美国著名的功率器件公司国际整流公司总工程师11年……49岁的时候,他毅然辞去国外高薪工作坚决回国创业,带领团队在张家港市创办意发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并研发生产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低耗能功率开关器件。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姑苏领军人才”、张家港市“领军型创业人才” 周炳。
要让国产电源芯片“硬”起来
  “电源芯片,或者叫功率器件,它的市场应用非常广,国产产品成长空间非常大,急需技术的跟进,这就是机遇。”周炳说,“创业的想法早在2008年就有了,因为那时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再上台阶,产业依靠科技革新是大势所趋。像我们这种有技术背景的人,或许回国创业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有了这个想法,周炳更忙了。
除了平时的工作时间,周炳利用节假日多次回国考察技术市场,在江浙一带,他发现市场对功率器件的技术需求非常大。经过3年的研判,在综合考虑政策支持力度、创业环境等因素后,2011年3月,周炳与两位有着十几年交情的老朋友组成创业团队,选择了张家港这个长三角沿海、沿江的港口城市,与当地民营企业江苏骏马集团联姻,合作成立了张家港意发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
公司一成立,周炳就开始研发优质电源芯片。
“电源芯片一般只有一毫米见方,其应用非常广,凡是有点火、控制功能的电子、电器产品基本上都会用到芯片,比如变频空调、汽车等。一辆普通的汽车上就有电源芯片100—200个。”周炳说,国内电源芯片的工艺技术没有跟着需求量而大幅提高。“我国的电源芯片一年进口量就占据了国内市场需求的90%以上。”面对这样的形势,周炳有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国产电源芯片品质并逐步替代进口;让国内的产品广泛走入市场并逐步提升在市场中的比例,让中国的电源芯片产业“硬气”起来。
 
克服“水土不服”迎来发展机遇
 
在团队中,周炳负责核心的工艺技术,此外他还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以前每天只要做好8小时之内的技术工作就好了,工作相对轻松,但是创业了就不能只做技术了。”说到这儿,周炳笑言,“工作角色变了,涉及的内容也就多了,比如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等内容,这都是技术以外我不擅长的领域,开始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国外,周炳习惯于接受一种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他说,“一旦打好基础,扎实地确定好制度,那么接下来就是老老实实地照着制度去做。”这种模式与国内的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周炳进一步说,国内的管理模式很多变,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有可能是那个样子,非常灵活。
刚开始,周炳坦言自己有些“水土不服”。创业初期,在与江苏骏马集团的合作中着实费了一些时间。“好在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做好企业。”周炳说,“水土不服”很快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他们还收到了一份“惊喜”——2012年6月,周炳团队得到了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的青睐,对方主动提出合作建设低能耗半导体功率芯片项目,并于同年12月成立苏州同冠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出资参股,还带来了由10多个资深工程师组成的生产团队,让意发功率如虎添翼。
 
摸准需求“一击而中”打开市场
 
团队创业初期的不适应一扫而空后,周炳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怎样把产品打入市场。
“一开始,根据了解到的国内高端电源芯片存在缺口的情况,我们以为,只要着眼于高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会拥有大量的客户。但是,我们错了。”回忆起那段日子,周炳感慨地拍了下桌子,“我们走了一两年的弯路!”
原来,在国内的大部分客户中,一些国外知名电源芯片产品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即便周炳团队研发的产品与国外产品性能相当,价格也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但客户不敢用!
受挫后的周炳很快调整了策略,暂时放弃生产高端产品,转而主攻该领域中的低端产品。这样一来,客户反而能接受了,市场很快打开了。
说到这些年的感悟,周炳坦言,海归创业还是要脚踏实地,想法还是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很多海外回来的创业者,他们的想法大多都不太实际,很多人因此走了弯路。要成功就必须要接地气,有的苗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合适的土壤还是没法好好地生长。”
眼下,意发功率拥有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另有4项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对于未来,周炳有着充足的信心,“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电源芯片的细分市场上稳坐前3名。未来,逐步提高产品品质,逐渐占有市场份额,替代进口只是时间问题。”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