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创新要出路 中小企须以改革赢未来

  • 时间:2015-06-17

         “《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这是新常态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为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根本方向。”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原司长王远枝近日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核心是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而它的重点在中小企业,难点在中小企业,出路也在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强则中国制造强
  王远枝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最薄弱的环节是在中小企业。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是加工制造和传统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二是中小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微企业过多,缺少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呈现出散乱差的整体特征,缺乏持久的竞争力。由于产品的单一性和雷同,也造成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协作互赢的产业分工没有形成。此次,《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未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应该是互赢协作,相互弥补互相支撑,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都在单打独斗,甚至是与大企业直接进行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四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研发投入不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而国际上的平均水平则是3%~5%。五是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在融资、培训等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政府和中介组织进行引导和支持。
  王远枝强调,中小企业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基础,中小企业的强弱决定中国制造业的强弱,为此,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和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出路。
  创新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王远枝指出,当前推进《中国制造2025》关键是要做好贯彻落实,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认识,稳增长调结构,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在制造业强国过程中不断发挥关键性基础作用。
  其中包含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全面优化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特别是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领域,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配套,增强中小企业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的工艺水平价值链,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中小制造企业的层次以及核心竞争力。
  二是全面优化中小企业规模结构。支持少数优秀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鼓励他们与大企业形成配套,在产品设计、技术、管理经验方面与大企业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
  三是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发展水平。集群发展是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已经覆盖了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多个领域,应该说绝大多数传统产业领域都已经有产业集群存在,但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则要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力度,加快形成先进、高端产品产业集群。
  四是坚持走技术创新发展道路。要加快技术改造,推进产品创新,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推动节能减排,实施技术标准、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档次。
  五是中小企业应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世界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已经十分先进,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则是要不断加快提高管理的档次和水平、效率。
  让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王远枝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加大力度,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整体原则,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力量和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他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问题,指出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仍有待完善和提高。过去是科技脱离生产实际,现在则是科研过度集中到企业,公共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出现真空。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衔接。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特别重要。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实力,有中小企业曾表示,国家技术层面的支持,比政策支持更重要。对于中小企业技术的支持,不仅有利于企业产品档次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长远来看,作用也会远远高于税收等政策的支持。
  现在由于机制体制的障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发明专利转化生产力不到10%,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也是对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极大挫伤。所以,在机制和体制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完善,为企业生产和科技投入创造一个服务平台,促进双方的良性衔接和发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的运行机制,研究制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尽力完善科技成果的发布和共享平台,建立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