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编者按[/b]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地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这与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等重要论断一脉相承。
当前,要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步伐,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找准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切实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强国发展,在世界工业产业中加大话语权的力度。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商务周刊》杂志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了“2008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济济一堂,在分析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走向,把脉装备制造业振兴及推进“两化”融合的路径,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献计献策。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b]何光远[/b]:
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极端制造技术
要辨证地认识“两化”融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也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它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双重任务。因为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深入和加速,同时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对于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装备工业而言,推进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就是要通过在传统产业中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推进制造业和信息化融合要找准切入点,加快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将信息化贯穿于制造业的全过程,就要通过制造业执行系统(MES)及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加强系统及网络建设和管理,提升制造企业售后服务水平及网络环境建设水平。同时,要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两化”融合的一个经典案例是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电控共轨柴油机的研发。该企业在国内首家采用电控共轨技术,自主完成无废气再循环条件下的机内净化燃烧系统的设计,自主进行共轨系统的功能定义、总体设计与性能匹配,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国三发动机的性能开发,首创了发动机台架标定、整车三高标定的方法和流程,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商用车用发动机标定数据库,形成了企业一套完整的电控柴油机开发体系,新增国内专利两项,填补了国内四气门电控共轨国三柴油机的空白。
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极端制造列为未来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重点之一。极端制造技术是指极大型、极小型、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技术,主要用于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器件。
在我国,极大制造的最新成果已初见端倪。如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公司建设的大型精密模锻件生产线(1.6万吨电直驱螺旋压力机精密曲轴、前桥锻造生产线),由北方重工业集团投资的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在建项目,中国二重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其中,二重的模锻压机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模锻压机。垂直挤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项目将自主研制一台世界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管线垂直挤压机、一台1.5万吨穿孔制坯压机,并新增工艺设备50台套,实现年产各种无缝钢管12.5万吨。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b]陆燕荪[/b]:
承担经济发展重任推进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回顾机械工业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体制的变革使机械工业进入了发展的好时代。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机械工业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分配方式,解脱“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束缚,使机械产品走向市场同时开放价格,实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按照市场规则由企业自主参与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2007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为1978年的170倍,年均增长19.4%;出口额为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长25.9%。机械工业的超常增长,有力地支持了GDP年均增长9.7%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机械工业利用开放的机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合资,对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机械工业的出口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市场趋于多元化,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30年的历程表明,坚持改革开放是机械工业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
陆燕荪认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首要内涵。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在转变发展观念的同时,要避免传统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在实现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机械工业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利用好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坚持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着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第二,节约能源是调整结构的优先目标。围绕“电为中心”协调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煤电机组的蒸汽参数可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火电的比重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节能领域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各项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装备制造业要把节材与再制造作为重要措施,一方面在自身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推广,同时要为其他行业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b]李东[/b]:
坚持点面结合
健全装备制造业发展体系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总体规模已居于世界前列,且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李东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有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一,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许多关键技术尚不掌握;第二,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远没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路子,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第三,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结合远远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程度还很低,行业的后发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远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很多挑战,有两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向中期阶段迈进,具有后发优势。这个阶段为实体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此过程中,国民经济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加大,拉动装备制造业不断增长,特别是我国内需的不断增长将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契机。二是受全球经济大滑坡的影响,国外很多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中国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承接国际转移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
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工信部提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四个方面结合的要求:即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
在具体落实方面,根据工信部装备司指出了“六要”发展思路: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中心;要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同时,要建立健全振兴装备制造业法规和标准,加快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信息总监[b]胡本钢[/b]:
欧美制造业内忧外患 我国企业面临发展新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欧美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国际清算银行发表全球金融市场报告称, 金融危机已迫使金融机构减记 5030 亿美元资产,未来数月内损失将继续扩大。全球六大央 行发表联合声明,联合向短期信贷市场注资2470 亿美元。
次贷危机不仅迅速危害全球,并且迅速转化成两重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且,双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仍在向前传导。预计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展,欧美银行信贷和投资会日趋保守。同时,欧美各国股市和房市下跌,房产、股票将严重缩水,财富的负效应激增,制造业企业所需的内部资金流日趋紧张,外部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欧美金融和经济危机伤害到欧美制造业企业,而很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加大和加快对公共基础设施和机械基础产业的建设投入,对机械装备有迫切的需求,使得全球机械装备业市场十分活跃。全球的金融、经济和机械装备业“下方的地质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中国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在今后5 年内,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和国内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国内装备制造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根本、以全球竞争为视角,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兼并、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质量化、品牌化,充分发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活力、动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应对竞争激烈、资源能源紧缺、成本增加、环保强化的挑战。
对此,国开行拟订一系列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方针,主要有:立足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覆盖所有国家重点项目;立足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中发挥作用,覆盖重点企业;立足支持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良性循环,覆盖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立足支持以我为主,收购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引进吸收充分再消化,提升高端能力。
其中,对装备制造业支持的重点主要有:
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掌握重大装备制 造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并形成自主开发创新的良性循环,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以 适度的贷款规模投入,促进重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及品牌产品,而且开发针对客户需求的工艺;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依托国内重点工程项目需求,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产品成套能力,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大型工程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迅速进入全球市场。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 [b]梅永红[/b]: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企业科技创新将获政策支持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凤凰涅磐的蜕变。中国制造业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总体还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汇率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等,制造业能不能真正实现涅磐,不仅关系到制造业行业和企业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命运。
中国企业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政策将 更多地向企业倾斜,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倾斜。
整体上,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比如,企业的研发投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只有 0.56%,大型企业也只有0.71%。世界500 强企业一般在5%以上,有些行业甚至高达20%。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投入力度太小。
在人才方面,企业高层次人才实际上非常稀缺。最近科技部做了一个研究统计,我国博士生毕业进入企业的只有19%,而80%以上的博士都选择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这不仅反映出学者本身的价值观,也反映出我国企业没有为这些人才构建良好环境。
纵观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单纯的拿来主义没有前途,简单的规模扩张也没有出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才是中国制造业的不二选择。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投入创新,在管理、服务、技术、品牌上下狠功夫,创造独特价值。
2006 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在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很多,非常值得业界企业关注并很好运用。如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政策、高新技术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在政府采购方面,目前中国还没有加入WTO 政府采购协定,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通过政府采购为中国企业的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从2008 年开始,我国将通过创新型企业或转制院所试点,进行第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并将在国家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中给予支持。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b]戴国强[/b]:
健全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增值增效增量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的科技专题,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以电动汽车为例,2008 年的电动汽车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早在1992 年,科技部(当时是国家科委)就确定把电动汽车作为重大研究课题给予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目前仅仅在奥运区内实现电动车运载。其他城市只有少量的公交线路应用,实现全国无污染的交通乘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与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与此同时,加速产业升级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六大体系,即建 立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能源资源体系、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开放的经济体系。在当前形势下,这六大体系不可分割,又是我国科技工 作的指导。我国不可能再依靠卖地支持经济的发展,应注重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围绕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增值增效增量。我国从1993 年开始提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至今仍没有掌握更多控制性的核心技术,所以在高技术方面不得不安排系统的价值链的增量增值增效工程。按初步设想,科技部将围绕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相关的技术,如CAMA、清洁汽车、半导体照明、海洋工程等重要的方向进行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整合安排。
如何实现增值增效增量?
目前,我国企业增值大概在25%~26%,离国际35%以上先进水平差距相当大。企业更多还是以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主,如果没有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很难在可持续、有效的资源利用 下实现高端增长和创造更多价值。在增效方面,将围绕十个百亿工程,利用先进的控制手段提高效率。之后的目标就是上“量”,如我国将启动十大工程,以十个大产业作为引导实现有系统的集成,并力争形成百个以上十亿元的产业牵引,使产业发展做到实处。
转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